后记(第3/6页)天下春秋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m.bxuu.net请收藏

等等,都表现卿大夫的这种变化,伍封远游海上,也象征着春秋时期的世族制度开始灭亡。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由于春秋时期地广人稀,所以卿大夫的采邑是很大的,否则以后就不

    会有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之类的事出现。春秋封邑习惯上以地为主,战国封地习惯以城邑为主,

    有时也以田地为主。前面提及的赵鞅之誓中,立了军功,上大夫可得一县之地,下大夫可得一

    郡之地,士可得田十万(千顷),可见如此。

    战国时因为士的突出作用,“布衣卿相”多了,而且官员增多,采邑常常以户数封赐,所以

    孟尝君只有薛地万家之邑,后来增加也只有千家,他养士数千,花费太大,被迫放高利贷。这

    自然比不上春秋时期的采邑地方之大,但未必不如春秋时有着庞大邑地的贵族富裕,因为战国

    时期的经济比春秋时要发展了许多。

    不过春秋时期人少,伍封开始的莱夷五百多里采邑可能不会有小说中所说的十多万户,按

    当时的生产水平,数百里地是很难养活数十万左右人口的,虽然他有渔盐之利,与其它地方不

    同,不过这是小说描写,不必深究。

    还有一个数据是必须要注意的,便是那时候说的“百里”或“方百里”,绝不是现在的“一百平

    方里”,姑且不论里制长短的出入,那时候的“百里”是指四边百里,类似一万平方里的算法,“十

    里”类似一百平方里。因此,“千里”有一百个“百里”。小说中说齐国当时大约有一千二三十百里

    地,是指一百二三十个“百里”,因此伍封的采邑在齐国疆域中只占了二十分之一多一点。现代

    人若不明白这个数据,恐怕会误以为伍封的采邑占了小半个齐国。

    2、礼乐制度

    春秋时人以周室为宗,尊礼重信,丧事赴告,宴会赋诗,在战国时却不讲究了,就连孟子

    也不说周室。

    整个礼乐制度的变化当然不是一两年间出现的,在本书故事发生的年间,便已见到了这种

    变化。

    虽然此时的社会阶层变化很小,但周代的贵族礼制已逐渐淡化,这种变化在本书主人公伍

    封身边表现得十分明显,虽然他大礼不毁,小礼却不甚讲究,我想,战国时的周礼渐亡应该是

    从春秋后期开始的。

    3、农田制度

    春秋时期的大半时间,各国的农田制度仍是“国”“野”对立制度和“井田制”,这是由原始社会

    末期的村社制度而来。不论国人或野人,均是按一夫挟五口,百亩授一夫的授田方式。百亩指

    的是私田,用来养活农户,此外还有公田,又称“籍田”,田中所产尽数交给贵族,因有良田和

    恶田之分,要三年一换,这便是“井田制”。由于春秋后期列国的人口加起来仅一千多万,地广

    人少,这种授田方式便造成了大量的荒地。

    由于农户对公田缺乏积极性,再加上他们在百亩私田之外自行垦田,以致井田之外的私田

    不断增多,这种私田与井田制所说的私田不同,因此,井田制便逐渐瓦解了。公元前645年,

    晋国率先承认井田之外私垦田地的合法性,这就是田地私有化之始。其后井田制中私田也开始

    私有化,先由“国人”开始,后又推广到“野人”。

    此时,各国的“国人”大都已成了拥有私有耕地的小农。不过这时候,广大农村的“野人”大

    部分还未变成小农。

    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开始按田亩多少收租赋,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封建社会

    的开始。

    到本书故事的年间,按田地收取租赋已经很普遍了,所以伍封在莱夷之时,作了一些类似

    的举动。

    这种农田制度的变化在中国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

    再说一说农耕,中国农耕技术的蓬勃发展主要在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期的农耕工具一般

    已是铁制,牛耕也比较普遍,而且不少地方已经是一年两熟制。

    春秋时期已有少量铁制农具,仅有少数地区的农作物一年两熟。

    4、战争

    春秋时期列国争战,一般是争霸主之位,不以兼并土地为主要目的,战国时期是战争便纯

    粹是争夺土地甚至兼并它国。

    春秋时各**队的人数较少,齐桓公时也仅有八百乘兵力,共三万人。到春秋后期由于县

    制的推行,兵力突增,晋楚均用过四千乘以上的兵力。

    本书故事的年间,战争所用的兵力比起后来要少很多,譬如越国灭吴,所用的兵力恐怕并

    不超过十万人,至于卿大夫的家兵,数千人算是用得较多的了,白公胜的叛乱其实只用了千余

    人。正因为兵数较少,所以这时战争的成败与将领的武勇大有关系,从中才可看到真正的个人

    英雄主义。

    这时战争的变化有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兵法的日趋重要。春秋时的车战,常常是在旷野之

    上,以车阵对车阵,互相冲杀,一两日便定出胜负。后来的战争动则数月数年,与双方投入的

    兵员、骑兵的使用和兵法的运用大有关系。曹刿论战时的兵车冲杀靠的是士气,后来从孙武开

    始,诡计便常常成了胜负的关键。本书中伍封之所以能每战必胜,不仅因为其将领武勇绝伦、

    士卒斗志旺盛,更重要的是善用兵法诡计,如他所说的用兵二字要诀:“骗人”。

    5、铁制品与武器

    春秋晚期,除了青铜业之外,此时冶铁业也有了不少进步,至少在这时,“块练铁”、“铸铁

    铸造”技术上已比较成熟。所以孔子的弟子冉雍在小说中也大力倡导铁制农具。

    本书中也提到过铸铁柔化技术,但这种技术应该是战国时才有,本书将这种技术提早写了

    出来。

    此刻,制钢技术也已经发明,此时的制钢技术有两种,一种是渗碳制钢技术,书中所说的

    堂溪氏夫概铸的剑便是这种类型的钢剑;还有一种是固体渗碳制钢技术,即是用“铁精”(质地

    较精的熟铁块)、“金英”(含碳较多的渗炭剂),“断发剪爪”说起来玄乎,其实含有磷质的头发

    指甲是一种催化剂,以至碳分渗入铁中,“金铁乃濡”,本书中楚月儿的“映月”宝剑便是这种钢

    剑。伍封的“天照”宝剑也应是这种钢剑,不过他的剑中含有大量陨铁,与众不同。

    以陨铁制器并非虚构,出土文物中便有这种陨铁制品,其效用如何难以论断,因为不同的

    陨铁质地是不同的。不过,小说中伍封的“天照”重剑是一件很了不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